资讯中心
本页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国际信息 >

当BD遭受不了创新药的重量-外盘期货

作者: 正大期货   来源:https://www.xasswkj.com/    阅读次数:     2024-07-23 08:00 【字体:

无故闪崩故事再次在A股上演。7月19日,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的迈威生物开盘走低,盘中跌幅超14%,最终收跌10.82%,市值缩水近13亿元。 股价颠簸并无确切新闻影响,市场传言疑是由于公

无故闪崩故事再次在A股上演。7月19日,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的迈威生物开盘走低,盘中跌幅超14%,最终收跌10.82%,市值缩水近13亿元。

股价颠簸并无确切新闻影响,市场传言疑是由于公司Nectin-4 ADC BD推迟的传言。

这个故事并不生疏。一个月之内,另一家明星Biotech也刚刚履历了类似险境。“炒license out”似乎成为二级市场上医药板块的“*主线”,license out乐成股价飞涨,反之,BD一旦有不顺遂新闻的风吹草动,公司股价就会大跌。

投资人们将希望都寄托在BD上无可非议。

这两年,创新药想象中的销售天花板压低,biotech进化成biopharma的故事再难讲下去,这一阶段的股市,已不信托短期内Biotech能变身为phama,有上市销售产物可以缔造事业;

投资环境冷却,创新药企现金流普遍主要,这时管线license out成为主流。BD生意能做成,既能免去外洋临床的繁重肩负、回血一波首付款,又说明管线质量获得MNC背书,后续还会有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的希望。

但BD生意并不是一时之事,相同谈判短则半年,长至两三年,中途有荆棘频频是正常的事情。而二级市场如惊弓之鸟,好新闻弹跳,坏预期大跌,这种不安的背后照样在当下海内的创新药行业缺少一个稳固的预期。

-01-

先甜后苦

迈威的这次大跌,和之前它的BD有乐成的履历,并在宣传中抬高过对未来BD的期待有关。

迈威生物是吃过BD的甜头的,而且甜头并不来自于公司的ADC管线,而是生物类似药管线。去年,公司将一款普罗力生物类似药的全球权益授予美国DISC公司,收到首付款1000万美元,占到公司去年总营收1.28亿元的2/3。

今年,这个外洋权益已授权出去的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管线,还取得美国FDA快速通道和孤儿药资格认定。

除此之外,迈威的生物类似药管线权益还授予了许多生长中国家,包罗摩洛哥、菲律宾、阿根廷、俄罗斯、巴基斯坦、埃及、泰国、印度等。

迈威生物曾被寄予biopharma的希望:战略是“生物类似药先行”,早有销售收入。加上公司有ADC平台,在ADC大热的环境下,后续的几个ADC管线想固然有着出海预期。

包罗这次传言中BD不顺的Nectin-4 ADC,迈威全球进度第二,已经进入临床阶段。去年,全球*Nectin-4 ADC药物Padcev销售额跨越10亿美元,跻身重磅炸弹之列。

但这次的大跌,更多像是一场情绪的宣泄。事实,现在的迈威生物也并不全靠BD在世,资金面来看,2023年底,迈威生物账上有现金16.44亿元,假设接下来的研发力度维持稳固,也足够支持公司2年的研发。今年*季度,公司现金增至17.22亿元,现金流不存在问题。

而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,已抗衡不了BD预期下降的逻辑。

确立于2017年,迈威生物有很大一部门青峰医药的影子,青峰的董事长唐春山拉着从君实出来的高管刘大涛,落地了迈威这样一家生物药企业。“前后投入十多亿元”,但在2019年左右,受中成药品种监控影响,青峰医药的主营产物喜炎平注射液销售额下降,一时无力再支持迈威生物的研发。

演唱会「祛虚火」:票价五折,黄牛散场

于是,迈威生物在2020年完成了A轮融资,19.7亿元,在biotech A轮融资数额里是顶端的位置。2022年头在上交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,昔时募资近35亿元,并最先有了销售收入。

总而言之,这是一家由中药pharma的产业资源孵化出来的biotech,并非空手赤拳;走“仿创连系”的蹊径,有销售收入也有创新预期,现金流无虞;有生物类似药BD乐成的履历,创新药BD正在守候被验证。

若是要从股价大跌的效果倒推公司的“罪名”,不愁没有说辞:仍在亏损,生物类似药的底色创新不足,创新的ADC管线又前途未定,MNC网罗的ADC可能已靠近饱和。

-02-

市场的不安

只作纵向对照并不公正。

横向和一众港股18A的biotech对照,有投资人以为,迈威生物上市显示算是相当不错,给了投资人一定的回报。

即便和同在A股科创板第五套上市的创新药企对照,迈威也属于中上水平,“仿创连系”、“生物类似药收入支持创新药研发”的战略已经在实现当中,后续两个方面的管线都有不错预期。

创新药二级市场这几年在BD方面的“主线”形成反转:从几年前炒license in和自研“双轮驱动”,靠销售搏成biopharma;再到现在炒license out甚至是被并购,也许在一定水平上反映出创新药企生长的主流,资源需要被重新整合,行业泡沫的出清对biotech自身生长而言也是好事。

但苛求一家biotech每一步都踩上这种市场期待并不现实。

创新药研发周期长、不确定性多,BD只是一种动态调整管线、获取现金的手段,一时BD的不顺也不是对公司手艺能力和谋划能力的否认。一家公司的综合情形,首创团队、融资能力、销售、管线贮备,二级市场应对这些有加倍理性的判断。

资源隆冬下,二级市场“好新闻不涨,坏新闻狂跌”已不是一两天,去年底最先离奇故事就频发。两个月前,biotech尖子生康方生物盘中跌44%,缘故原由是ASCO宣布的依沃西单抗三期数据不及自身及对手的二期数据。

但拿三期数据和单臂的二期比对,自己就是一件不公正的事情。依沃西单抗数据能在ASCO上宣布,已经说明学界对于其效果的认可。依沃西单抗已在海内上市,外洋权益授权给summit,三年内在美上市也险些是确定的事情。

那时抛售康方,可以说是跟风居多。

尔后“抄底康方”又成为一个小主线,当日港股通净买额3亿多元港币,港股通沪、深成交排名中划分排第2和第1名。一周后,又传来康方另一个药依达方临床数据达预期、甚至跨越K药的新闻,康方股价回升,抄底康方者短期得利。

康方股价大落又大起,反映的是海内的创新药估值依旧缺一根理性的锚。

比起美股创新药公司的股价颠簸主要依据最新临床数据效果,海内的biotech股价跌落却难有定数,利好出尽不停。事实若何判断临床数据、BD希望、公司生长事态,需要加倍客观和专业的判断尺度。

也许大面一时还难有改变。支付条件依然严苛,反腐收紧,融资照样难,资源隆冬很难说何时会已往,人人寄希望于license out和并购动作加速,尽快完成行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再出发。

但license out不是判断一家公司的*尺度。在这种行业快速调整的节奏下,好公司的价值更需要被看到,形成协力的理性筛选和耐性定力之中,真正的价值会浮现出来。


免责声明:此消息为 正大期货原创或转自合作媒体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 正大期货投资建议。